1930年,在列强统治瓜分的大都会旧上海。为了追寻音乐的梦想,年轻人聂守信(赵丹 饰)告别故乡云南来到上海求学,为了生计,他干着最底层的工作,但是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日益加深,守信失业,沦落到某歌舞班担任琴师。此时的他虽然讨厌这种燕语莺声的靡靡之音,可是又不知道未来前进的方向。旧日同学郑雷电的棒喝似乎让他猛然警醒,开始审视自己的音乐人生。在此之后,他接触到地下工作者,初步找到人生的意义。1932,“一•二八”事变爆发,守信和伙伴们为战士唱响了高亢奋进的《马赛曲》。老艺术家的建议让他铭记于心,面对江河破败、百姓离乱、民族危亡的现状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创作一首中国的《马赛曲》……
标题:聂耳:青春之歌,唤醒民族之魂
一、引言
聂耳,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,一个激励无数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音符。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、作曲家,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聂耳的青春之歌,感受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。
二、剧情简介
聂耳,原名聂守信,1903年出生于云南玉溪。他自幼酷爱音乐,1918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在这里,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而努力。毕业后,聂耳来到上海,投身于音乐创作和革命活动。
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聂耳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力量。他创作的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、《毕业歌》、《黄河大合唱》等歌曲,成为了激励无数革命志士的战斗号角。聂耳用他的音乐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,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三、聂耳的音乐成就
1.《义勇军进行曲》:这首歌曲诞生于1935年,是为电影《风云儿女》创作的插曲。歌曲以激昂的旋律、雄壮的歌词,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定信念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,这首歌曲被定为国歌,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。
2.《毕业歌》:这首歌曲创作于1934年,是为电影《桃李劫》创作的插曲。歌曲以欢快的旋律、真挚的歌词,表达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3.《黄河大合唱》: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,是为纪念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竣工而作。歌曲以雄浑的旋律、激昂的歌词,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。
四、周边相关资讯
1.电影《聂耳》:这部电影讲述了聂耳的生平事迹,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和革命活动中的英勇事迹。影片于2016年上映,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2.聂耳纪念馆:位于云南省玉溪市,是聂耳的故乡。纪念馆内陈列了聂耳生平事迹的图片、手稿、乐器等珍贵文物,是了解聂耳生平的重要场所。
3.聂耳音乐节:每年在云南省玉溪市举办,旨在弘扬聂耳音乐精神,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。
五、结语
聂耳,一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音乐家,他用他的音乐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。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。今天,我们纪念聂耳,就是要传承他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。
展开全部